thenativeantigen REC31700-100说明书
£ 315.00 不包括 增值税
在大肠杆菌中产生的重组疏螺旋体burgdorferi C(p)蛋白。纯度大于90%。
SKU:REC31700-100
分类:抗原和抗体,疏螺旋体抗原,疏螺旋体抗原,兽医
标签:疏螺旋体C(p)蛋白
伯氏疏螺旋体C(p)蛋白,在大肠杆菌中产生的重组抗原。
外表面蛋白C,或的OspC,是由螺旋体编码的22kDa的免疫原性蛋白质布氏疏螺旋体,其由携带硬蜱蜱(坚,等人,2017)。菌株B31是该生物的类型菌株(ATCC 35210),并且是通过有限稀释克隆得自由A.Barbour获得的原始莱姆病疾病壁虱分离株(Johnson等,1984)。B. burgdorferi OspC的功能尚不清楚,但位于细胞外膜的脂质固定位点,尽管它不被认为与脂质筏有关(Grimm等,2004;Toledo等, 2014)。
OspC已被证明是伯氏疏螺旋体确立哺乳动物感染以及从tick到哺乳动物的气旋传播的必需条件。OspC表达在若虫tick取血期间开始,并在感染后在哺乳动物宿主中早期产生,并在小鼠中具有高度免疫原性。作为规避宿主体液反应的策略之一,螺旋体在小鼠感染后2到3周内会下调OspC的产生,以响应抗OspC抗体(Grimm等,2004)。
还已经提议OspC在促进哺乳动物宿主内螺旋体的存活和/或传播中起作用。例如,OspC与a唾液蛋白Salp15结合,后者可以保护螺旋体免受补体和抗体介导的杀伤(Hovius等,2008)。OspC还显示与宿主纤溶酶原结合,该表型与小鼠螺旋体的侵袭性相关(Tilly等,2006)。
还显示了OspC是伯格氏芽孢杆菌在免疫能力强的和SCID(缺乏B和T细胞)小鼠中建立感染所必需的,并且已被提议来促进逃避先天免疫防御。OspC基因敲除突变体在感染后的初48小时内在鼠宿主中清除,表明OspC对先天防御的保护作用。结果表明在突变体的OspC异源脂蛋白的组成型表达在SCID小鼠中恢复感染,这表明的OspC也可起到非特异性结构作用于博氏疏螺旋(Smith等人,2018)。OspC还具有抗吞噬特性,通过在哺乳动物早期感染期间协助单核吞噬细胞的螺旋体回避(Carrasco等人,2015年))。